甘肃政法学院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是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的要求,专业建设定位准确,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师资队伍初具规模,师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教学投入持续增加,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教学管理成效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越来越好;专业优势不断增强,专业特色初步形成。现将近5年来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改革与建设情况作一总结。
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1、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建设的总目标
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规范、创新、发展”为建设思路,坚持教育创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育改革为动力,服务社会经济建设需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形成教学风格、专业发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培养等专业特色,努力把工商管理专业建成高素质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经过特色专业的建设,使本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成为省内一流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教书育人、学科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明显地上一个台阶。
2、具体目标
自2012年始,在未来5年的建设中,甘肃政法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将围绕以下目标展开:
(1)强化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全面提升学生整合知识的学习能力、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精通管理方略设计和实施,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的创新人才;
(2)依照“法商结合”的思路,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建设将体现“宽口径、重交叉,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的特色”,打破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理论基础宽厚、专业技能精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坚持实学、集成、创新的原则,坚持培养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从理论基础,实践应用、方法技能三个方面架构课程体系;突出学习力、实践力、研究力、创新力的能力结构的架构和多维度、强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系统软件、仿真与模拟系统,通过工商管理实践体验与职业操守训练,打造全新的实践教育环节;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开放式”考核评价体系,开展教学信息调查和管理,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形成了“计划+资料+队伍+基地+考核+制度”的“六位一体”教学指导与支持平台。
总之,通过工商管理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使甘肃政法学院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的建设特色更加鲜明、基础更加宽厚,以为省内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设产生典型的示范效应;通过人才方案、模式和机制的全面创新,为“科教兴省”战略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3、建设思路
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 “三个面向”为基本指导思想,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以“规范、创新、发展”为建设思路,明确“把工商管理专业建成高素质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努力建设规范完整的教学体系,树立创新变革的思想观念,根据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牢固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复合型在职研究生人才的目标。
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1、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
通过“内扶外引”,大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建设,教师队伍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梯队,适应了教学与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且发展趋势良好,近年陆续涌现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成为学科的骨干与带头人。目前,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更趋合理,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专任教师共有1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助教各2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教师队伍的79%;博士6人,硕士11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研究生学历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师资队伍。近几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都是由教授或副教授主讲,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的讲课率为100%。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对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对培养方案的调整、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结构。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教学的要求,促进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工作,本专业团队成员承担并完成甘肃省教育规划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教改成果获得甘肃省高校教学改革成果教育厅级奖1项,校级奖3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0余篇。
成考倒计时
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
上一篇:甘肃政法学院郭明瑞:《民法总则》的制度与理论创新 下一篇: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助力市场化债转股
相关阅读